close

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

 

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。

凡夫只怕惡果,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,平常任意胡為,以圖一時快樂,不知樂是苦因;

菩薩則不然,平常一舉一動,謹身護持,戒慎於初,既無惡因,何來惡果?

縱有惡果,都是久遠前因,既屬前因種下,則後果難逃,故感果之時,安然順受,毫無畏縮,這就叫明因識果。

--虛雲老和尚

 

聖嚴法師

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對於苦,菩薩以不製造苦的原因為根本的解決方法。

然而,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,一旦遇到痛苦的事,就希望趕快逃離,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製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。

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,正所謂「如影隨形」,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,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,即使拚命地跑、跑得疲倦不堪,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。

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,影子才會不見。

 

 聖嚴法師

常聽到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

一個真正的佛教徒,會要求自己不做惡,不造惡因;而一般的凡夫,只害怕受到惡果而感到擔驚受怕。

菩薩受苦不一定是因為造了惡因,有可能是為了成就某個大願而努力、承擔、付出。

而凡夫往往因為害怕受到苦報,因而又製造出了惡因,這是因果顛倒的不正見。

因果論不等於宿命論,因果與因緣的概念一定要相互配合,否則只講因果,就會落入了宿命論或定命論。

消極的宿命論有可能產生兩種情形:首先可能讓受苦的人不願意再去努力改變、改善環境,或者誤認為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的善業所致,所以不擇手段去得到想要的物質與名利。

這些都是倒因為果、倒果為因的邪見。

我們無從得知當前的誘惑是因或是果,無端的錢財、豔福、名望不要享,否則後患無窮。

正確的享福觀是淨福與大眾分享,廣結善緣,知福惜福培福種福,如此一來福報可延續久遠;正確的受報觀是自己積極承擔,等於還了願或還了債。

 

如此一來才可建立社會的正面道德觀,也是正信佛教徒所應具備的知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因有種果得花 的頭像
    因有種果得花

    我心中【佛】世界,關於我【修行】

    因有種果得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